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主体中,不能 申请集体商标的是( C )
A.团体
B.协会
C.自然人
D.企业
2.信息法中的“信息”指的是( D )
A.一切信息
B.一切社会信息
C.一切自然信息
D.有特定意义和范围的信息
3.信息法律关系亦由三个要素构成,三个要素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分别是主体、客体还有( B )
A.关系
B.内容
C.联系
D.权利
4.布图设计自创作完成之日起多少年后,不再受保护?( B )
A.10年
B.15年
C.20年
D.25年
5.世界上最早提出对软件给予专利保护的国家是( C )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中国
6.食品广告不包括( C )
A.饮料广告
B.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的广告
C.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广告
D.食品原料广告
7.我国《商标法》第8条规定,能够作为商标的是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可视性标志,下列不可以作为商标的是( C )
A.文字
B.图形
C.声音
D.字母
8.商业方法专利中,申请量和授权量第一的是( B )
A.金融类
B.网络交易类
C.市场营销类
D.管理类
9.甲厂以招标方法向社会公开征集企业形象标识设计。最后,甲厂职工乙的设计稿被选用作为企业形象标识。乙设计的标识属于( A )
A.受工厂委托而创作的作品
B.为完成工厂的工作任务而创作的职务作品
C.由工厂主持并代表工厂意志创作的法人作品
D.不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在其装置中使用有关专利产品
10.音乐家甲不幸英年早逝,留下创作完成而未公开的乐曲《江山万里红》,甲的继承人可以继承该作品的权利是( D )
A.修改权
B.发表权
C.署名权
D.获得报酬权
11.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享有的统计信息权不包括( B )
A.统计调查权
B.统计公布权
C.统计报告权
D.统计监督权
12.根据我国的著作权取得制度,下列选项的内容符合我国公民著作权产生的情况的是( B )
A.随作品的发表而自动产生
B.随作品的创作完成而自动产生
C.在作品上加注版权标记后自动产生
D.在作品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固定后产生
13.“秘密级”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一般不超过( A )
A.10年
B.20年
C.30年
D.40年
14.不属于我国信息技术标准等级的是( B )
A.国家标准
B.内部标准
C.企业标准
D.地方标准
15.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分为( C )
A.二级
B.三级
C.四级
D.五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信息作为财产应属于(无形财产)。基于财产产生的权利称为财产权,基于信息这种财产也必然产生一种财产权,这就是(信息产权)。
17.狭义的知识产权范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的知识产权,即(版权(著作权)) 与(工业产权)两部分。
18.商标权是商标法确认和保护的商标权人对其注册商标享有的专有权。其主体是(商标权人),客体是(注册商标)。
19.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20.信息系统安全一般包括(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两方面。
三、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信息法律和信息政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22.专利申请者一定要通过专利代理机构进行申请。
×,改为“不一定”。
23.发明人或设计人只能是自然人,不能是法人或其它单位。(√)
24.维持商业秘密最有效的方式是自己采取有效的保密措施,而维持专利有效需要交纳年费。(√)
25.著作权法是国际法,对所有国家都有效。
×,改为“具有地域性”。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26.简述信息法律与信息政策的区别。
答:
(1)形式过程和表现形式不相同。
①信息政策是政党和国家有关组织和部门制定的。
②信息法律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
(2)实施方式和范围不完全相同。
(3)作用的时效和影响作用过程不完全相同。
27.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答:
(1)独占实施权;
(2)许可实施权;
(3)专利转让权;
(4)专利标记权;
(5)署名权;
(6)获得奖励和报酬的权利;
(7)公开发明创造的内容的义务;
(8)缴纳年费的义务。
28.简述证券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
答:
(1)真实原则;
(2)充分原则;
(3)准确原则;
(4)及时原则。
29.计算机犯罪的特点是什么?
答:
(1)危害性特别大;
(2)隐蔽性特别强;
(3)智能性高;
(4)连续性强;
(5)侦查取证难;
(6)犯罪黑数高。
五、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0小题14分,第31小题13分,共27分)
30.商业秘密和国家秘密的区别是什么?
答:
(1)两个“秘密”立法意图不同。
“国家秘密”这一概念是1982年《宪法》中提出来的,后来在《保密法》中对其法律特征又作了规定,意在告诫公民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中接触国家秘密,合法利用国家秘密,均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
“商业秘密”第一次是在1979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中提出的,在 1993年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给它规定了法律特征。
(2)两个“秘密”的法律特征不同。“国家秘密”的法律特征有三点:
①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的事项。
②依照法定程序确定。
③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
“商业秘密”的法律特征有四点:
①不为公众所知悉。
②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
③具有实用性。
④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
(3)两个“秘密”的权利主体不同。
“国家秘密”的权利主体是“国家”,作为国家秘密唯五拥有的特定主体。“商业秘密”的权利主体是作为不特定的民事主体(集团或个人)拥有。
(4)两个“秘密”确定程序不同。
“国家秘密”强调要经过法定程序确定,并且在《保密法》中规定了一套极为严格的确定程序。“商业秘密”的确定程序没有明确规定,只要权利人自行明确即可。
(5)两个“秘密”的标志不同。
“国家秘密”分为三个等级,同时又原则地规定了区分三个密级的标准。三个不同的等级如何在密件或密品上标志也有专门的规定。
“商业秘密”的分级与标志可自行确定,但不得与国家秘密标志相同。
(6)两个“秘密”一旦泄露危害的对象不同。
“国家秘密”一旦泄露危害的是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商业秘密”一旦被侵犯,会损害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利益,严重的会危及市场秩序。如果经营信息和技术信息一旦泄露后会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那它就应该被定为国家秘密而不是商业秘密。
(7)两个“秘密”一旦泄露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国家秘密”一旦被泄露,除了要承担行政责任外,构成犯罪的还应承担刑事责任。
“商业秘密”一旦侵犯,并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要分别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行政处罚责任或刑事责任。
31.某锅炉厂委托某研究所为其开发锅炉自动控制器,并向研究所提供了全部的资金和设施。研究所张科长将这个任务下达给研究人员李某、陈某、沈某共同组成攻关小组、进行产品开发。同时又派了两名工作人员负责协助小组的基本实验、数据分析等基础工作。经过努力产品研制成功。
问题:
(1)如果该发明创造申请专利,谁是这个产品的发明人?为什么?
(2)如果该发明创造申请专利,专利申请人应该是谁?为什么?
答:
(1)发明人是李某、沈某、陈某。
专利法的发明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2)研究所有权申请专利。
根据规定:一个单位接受其他单位的委托所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另有约定外,专利申请的权利属于完成单位。但是委托人可以免费实施该项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