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一组儿童进行智力测验,我们会发现,人们的智力具有明显的高低差别。智力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毫无疑问,影响人的智力的因素很多。一般而言,一方面智力受个人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来自父母及家族的遗传,另一方面,智力也受个人的后天因素的影响,这主要包括家庭的环境、结交的伙伴、学校教育等等。这些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智力的发展过程与水平差异。
一、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子辈与父辈的相像一般称为遗传现象,由生物学因素或基因决定。智力和身高、相貌一样具有遗传性。人的智力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呢?心理学家和行为遗传学家对此从家庭谱系研究、双生子研究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家庭谱系研究
在生物学上,一个家庭或家族中的所有成员都具有一定的共同遗传基因。通过考察父辈和子辈在某些领域的成就差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遗传对智力的影响。关于能力遗传的研究,起始于英国著名科学家高尔顿。他以各方面的杰出成就作为衡量高能力的标准,比较了杰出者的亲属成为杰出者的可能性和普通人成为杰出者的概率,发现在977个名人的亲属中,其父亲为名人的有89人,儿子129人,兄弟114人,共为332人,占名人样本的二分之一。而普通人组中,只有1个亲属是名人。他还发现,随血缘关系的降低,名人亲属成为名人的概率有规则地下降。这种变化模式与身材和体育成绩的家族变化模式完全相同。高尔顿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艺术能力的遗传问题。在双亲都有艺术才能的30个家庭中,子女有艺术才能的占64%;父母没有艺术才能的150个家庭中,子女有艺术才能的只占21%。高尔顿断定,在能力的发展中遗传的力量超过环境的力量。
(二)双生子研究
研究智力遗传性的第二种途径是比较双生子研究(Twin Study)。在生物学意义上,双生子有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两种。同卵双生子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他们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基因。异卵双生子是由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成,他们的遗传基因只有部分相同,与兄弟姐妹没有什么差别。根据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共同遗传基因上的不同,通过比较他们智商方面的相关,可以推测出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程度。
布查德和麦克高(Bouchard & McGue,1981)总结了世界上已发表的34个4672对同卵双生子研究,和41个5546对异卵双生子研究,结果发现:一同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智商间的平均相关达到0.86,而一同抚养的异卵双生子智商间的平均相关只有0.60(图6.6)。这说明异卵双生子在智力上的相似性不如同卵双生子高。新近的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智力上的差异比上述报告的差异更大。
图6.6 不同血缘关系者智商间的相关系数
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智力上的差异,固然与遗传基因有关,但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不完全相同是否也有影响呢?针对这个问题,20世纪90年代开始,又出现了一些对分开抚养的双生子的研究。然而,对40对被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所做研究的结果发现,即使生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相关(0.69至0.78),显著地高于在同样环境中成长的异卵双生子智商间的相关(0.34至0.61)。由于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生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他们之间在智商上的积极相关更能证明了遗传的影响。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许多家庭把自己的孩子送人抚养,这为研究者探索遗传和环境对智力的影响提供了方便。考察养子女与养父母及养子女与亲生父母在智商上的相关,为了解遗传对智力的影响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大量的收养研究的结果发现,被收养儿童与他们的亲生父母在智商上的相关(r=0.20)显著地高于他们与养父母的相关(r=0.02)还有研究的结果表明:家庭间环境的影响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相反,遗传的影响却随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大。
三、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晌
家庭收养研究同样为我们了解环境对智力的影响提供了证据。大量的收养研究表明:被收养儿童的智商与养父母的智商也有一定程度的相关,由于他们与养父母在遗传上没有任何相似,所以只能将这种智商的相关归因于环境的影响。同理,对于生活在同一家庭中遗传上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他们的智商间也有一定的相关。
收养研究的另一方面是比较收养前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如果环境对智力有影响,那么,长期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儿童一旦被收养到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中去,其智商也应该有所提高。研究表明,亲生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儿童,一旦被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养父母收养,与生活在原来家庭环境中相比,IQ分数会有明显的增加,通常在10至12分左右。
为考察家庭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用评价儿童家庭环境特征的量表进行研究(Caldwell&Bradley,1978),结果发现:1岁时儿童的家庭环境分数与1~5岁时儿童的智力测验分数的平均相关约为0.30,年龄更大时为0.38。即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
早期干预是否能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是近年来人们颇为关注的问题。大多数人对此会给出肯定的回答。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待儿童的方式差别很大。有的父母望子成龙,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环境剌激,如让幼小的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而有的父母则让儿童自然发展。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发展。孩子出生后,如果睡在有花纹的床单上,床上吊着会转动的音乐玩具,他们仰卧时,就能自由地观察这一切。那么,两星期后,他们就试着用手抓东西。而没有提供刺激的婴儿,这种动作要5个月时才出现。研究还发现,缺乏母亲抚爱的婴儿,可能出现智力发展上的问题。有安全感的孩子喜欢探索环境,而探索环境正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早期干预的确能够提高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分数,不过这种助长作用是有限的。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儿童的早期干预研究层出不穷。大多数研究采用横断比较法,即将一组儿童随机地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的儿童实施特定的教育方案,控制组作为对照不施加任何特殊的教育措施,以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异作为衡量干预对智力影响的指标。几乎所有依此方法得出的结果都表明,早期干预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然而,当使用另一种研究方法,即追踪比较法,考查早期干预的效果及持久性时,却得到了更为复杂的结果。美国的米尔沃基计划(Milwaukee Project)是一项大型的早期干预研究。在这个研究中,儿童的母亲为IQ分数在75以下的黑人妇女,实验组儿童在6个月时接受特别干预,如教母亲如何照顾孩子,每天在婴儿促进中心训练几个小时等,实验干预在儿童6岁时结束。在干预过程中,实验组和控制组每隔6个月接受斯坦福一比内智力测验和韦氏儿童智力测验,并在7、8、9、10、14岁时分别接受其他测验。研究结果表明,在6岁时,实验组儿童的平均智商为119,控制组为87,智商分数相差达32分之多。但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减弱。在7岁时,两组的IQ分数差为22分,在14岁时为10分;在14岁时,实验组的平均IQ为101,控制组为91(Garbar,1988)。也就是说,早期干预对儿童智力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这种积极作用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弱。
三、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是否接受教育的儿童,以及接受较好和较差教育的儿童的智力之间存在着差异,很容易得到证明。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一种最明显的方式就是知识的传授。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能力不同于知识、技能,但又与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分不开的。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些优秀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准确、严密、迅速,作业必须一丝不苟。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思维和言语能力有明显提高。"强师手下出高徒",也说明了教育、训练对发展能力的意义。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小组、绘画小组、体操小组等,丰富校内外生活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课外活动小组中,常常会涌现出许多小发明家、小气象家、小农艺家、小画家,这对他们能力的发展和一生的事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教育能促进多种智力技能的发展,并且各种智力技能在不同儿童身上的发展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如何实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是教育工作者也是心理学工作者最迫切的任务。
四、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也不例外。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和智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关于这一点,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早就指出"施用累能",即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他说:齐的都城世代刺绣,那里的平常女子都能刺绣;襄地传统织锦,即使不聪明的女子也变成了巧妇。这是因为天天看到,时时学习,手自然就熟练了。
同时,当今社会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要通过学校里知识的接纳,更多的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同时,社会也呼唤多种不同的能力,或者说多元智能,要想使自己的多种能力同时得到发展和提高,也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