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考网 | 网站为考生提供浙江自考信息服务,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为准。
| |
微信订阅

浙江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浙江自考网免费咨询电话
【热点】 浙江省自考管理系统 成绩查询系统 准考证打印入口 自考日程 免考申请 转考申请 实践考核 毕业申请 学位申请 论文答辩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在线咨询

2021年浙江自考《教育学(一)》串讲笔记:教育目的

整理编辑: 浙江自考网

发布时间:2022-03-02

阅读量: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一、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考点较多,所占分值较高,建议学员加强理解,一般掌握。从题型来讲,应以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为主来练习。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识记」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狭义:学校教育。


  (二)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1、导向功能。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


  2、调控功能。从宏观上说,教育目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以及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都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从微观上说,教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动的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都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


  3、评价功能。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主观依据


  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2、客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其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再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过程。


  「领会」


  (一)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1)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主张回归宗教教育,主张以培养青年对于上帝的虔诚信仰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由于宗教立场的唯心主义的本质,其主张往往有脱离实际生活的缺陷。在当代社会,它已不可能成为教育思想的主流,为广大教育界所广泛接受。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其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它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在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功能学派”认为教育目的只能是社会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是它过分夸大了其作用。


  (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它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求得人的天性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点,但它没有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使所谓的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变成空中楼阁。


  (4)教育无目的论。这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观点。他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他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


  「例题·单选题」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因此,杜威认为( )


  A.教育无目的 B.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之中


  C.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之外 D.教育不需要目的


  「答案」A


  「解析」对教育目的的考查多是从一些代表人物的观点来入手,考生在复习和答题的时候务必做到正确理解。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领会」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这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


  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


  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最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识记」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领会」


  (一)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


  建国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1957-1978年,以毛泽东的指示为直接指导所形成的教育目的着重强调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也考虑到了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身心发展及其规律的适应性,在不同时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这段时期中,许多提法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方针主导下提出的,也曾产生过消极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来,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制定了新时期的教育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主导下的教育目的。


  1986年以来,提出的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的思考和探索。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几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此外,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上一篇:2021年浙江自考《教育学(一)》串讲笔记: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下一篇:2021年浙江自考《教育学(一)》串讲笔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浙江自考服务

  • 考试提醒,备考指导

    自考资料,学习交流

名师课程

    • 英语(二)

      英语(二)

    • 行政法学

      行政法学

    • 文学概论(一)

      文学概论(一)

    • 内科护理学(一)

      内科护理学(一)

    •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思修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